
人体的汗腺分布广泛,尤其发达,出汗是维持体温平衡的重要生理机制。根据原因的不同,出汗可分为三种类型:
温热性出汗,由外界温度升高引起,主要发生在除手掌和足趾外的全身皮肤。这种出汗机制通过发散热量来调节体温,是夏天坐着工作时常见的现象,每天发汗量约为300克,而在体力劳动时可增加至10倍。例如,夏天坐着工作,汗液会自然散发,帮助调节体温。
精神性出汗,由于精神兴奋或痛觉刺激等原因引发,主要见于手掌、足趾和腋窝。人在精神紧张时,如考试或演讲,手心出汗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性出汗表现。这种出汗的潜伏期很短,神经冲动从大脑皮质传递到手掌小汗腺部,导致乙酰胆碱浓度升高,小汗腺分泌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手掌出汗。而猫和狗仅在足趾和鼻端出汗,马几乎全身都出汗,这些动物通过浅促呼吸散热来调节体温。
味觉性出汗,是由于食用某些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后引起的多汗现象。这种出汗属于生理反应,与饮食密切相关。例如,食用辛辣食物后,身体可能会出现出汗现象,这是正常的味觉性出汗。
出汗不仅是排泄和调节体温的生理功能,还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不同的出汗现象可能反映身体的不同状况。自汗是指非因天气闷热或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盗汗则在入睡时汗出,醒后汗止,常见于肺结核患者。战汗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表现,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为危重症候。
绝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等症状,常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头汗是指仅头部出汗,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偏汗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多因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所致。冷汗则指畏寒、肢冷而出汗,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综上所述,出汗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还反映了人体健康状况,不同的出汗现象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