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印度文明主要分为印度河谷文明和吠陀文明。印度河谷文明,也称哈拉帕文明,约起源于5300年前,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遗址为代表,分布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与印度西北部。到了2008年,考古学家在两地发现了1022个哈拉帕文明遗址。尽管这一文明已有文字,但至今未能破译。学者们推测这些文字可能是由原始达罗毗荼人或埃兰-达罗毗荼语先民所创,而达罗毗荼人的后代至今仍在印度南部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地区存在。
印度河谷文明以其一致的城市规划、砖房、复杂的卫生排水系统以及印章文字闻名。大约3900年前,该文明开始衰落,随后雅利安人迁入印度。普遍认为,干旱是导致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印度河谷文明并非一夜之间产生,而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Mehrgarh一期等。Mehrgarh一期是南亚最早的农牧业遗址。到了第七阶段,印度河谷文明达到鼎盛。然而,随着文明的衰落,定居点被废弃,文物面貌各异。
印度河谷文明与吠陀文明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两者之间存在联系。约4000-3500年前,印度恒河流域出现了赭色陶器文化,这可能源自印度东部的Bara文化,并受到印度河谷文明和雅利安人的影响。
尽管印度河谷文明似乎衰弱,但其文化元素被后人继承。吠陀文明在很多方面与印度河谷文明不同,但同样在中国,良渚文化虽未完全消失,但也与今天的中华文明关系不大。
在寻找印度史前文物图片时,语言障碍、国家发展水平、气候条件以及文明特性等因素构成了挑战。印度河谷文明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干旱气候下留有较多考古资料,而南方相对较少。尽管受到外来影响和本土发展,印度后来也出现了宏大的建筑和精美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