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甘薯最早在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被种植,后来由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等国进行栽培。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甘薯三条路线之一传入中国,分别是云南、广东和福建。
2、普遍认为,甘薯是在明代被引入中国的,而中国引进甘薯的第一人是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前往安南(今越南)。
3、在安南,陈益发现了一种虚局菜,这种菜香甜软滑,非常可口,还能充饥,就是甘薯。
4、陈益注意到了甘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后的1582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薯种藏于铜鼓中,试图带回国。回国后,陈益在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薯。
5、收获成功后,他决定广泛传播这种食物,并选择在薯田边作为自己的墓地,与甘薯长相厮守。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甘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了新的粮源,做出了巨大贡献。
6、在明朝时期,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和他的儿子陈经纶在菲律宾做生意时,发现了当地种植的甘薯,他们发现甘薯适应力强,产量高,适合贫瘠土地种植,于是决定将甘薯引进中国。
7、他们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由于甘薯来自域外,闽地人称之为“番薯”。陈氏引进甘薯的事迹,在明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谈迁的《枣林杂俎》中都有记载。
8、甘薯传入中国后,显示出其强大的适应力,适合各种土地种植,因此很快向内地传播。在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9、当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在家,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甘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于是从福建引种到上海,并逐渐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10、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将甘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说人们种植甘薯。据记载,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甘薯时,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了秋天收获时,得到的红薯特别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开始种植甘薯。甘薯在华北地区很快得到推广。
11、在清乾隆时期,许多地方都由官方提倡种植甘薯。在直隶,皇上还下敕令要求各省广泛种植。由于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甘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甘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甘薯的种植遍布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