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神经麻痹,也称为面部神经瘫痪,是一种影响面部肌肉功能的疾病,导致面部表情丧失。其临床表现多样,上部面肌麻痹时,额纹消失,难以蹙额和抬眉,眼睛无法完全闭合,用力闭眼时,眼球会转向上方和外侧,长期可能导致下睑外翻、流泪、结膜及角膜干燥,引发结膜炎和角膜炎。面下部麻痹则表现为鼻唇沟平坦或消失,口角下垂并向对侧歪斜,笑或露齿时尤为明显,吹口哨或鼓腮动作丧失,闭唇时脸颊鼓起异常。说话含糊不清,食物易滞留在牙齿间隙,饮水时口角流涎,难以发出“波”、“坡”等爆破音。视病变部位不同,还可能出现味觉减退、泪腺及涎腺分泌减少等症状。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一侧上部面肌功能正常,但下部面肌麻痹,形成痉挛性麻痹,情感激动时,面部表情流露正常,因为不随意运动的核上纤维可能源自丘脑,通过锥体外束传递至面部表情肌。同时,可能出现舌肌麻痹,但味觉、泪液和唾液分泌功能正常。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患侧面部上、下表情肌均瘫痪,为弛缓性麻痹,表现为一侧性面瘫,通常与病变部位同侧,伴随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患者伴有耳鸣、听觉过敏和耳部疱疹。诊断依据包括受惊、受潮或吹风史,晨起发现面部僵硬,无法皱额、闭目鼓颊,进食时食物滞留,唾液外流,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中耳炎、听神经瘤等。
治疗方面,传统中药常用于缓解症状,如牛筋草、马鞭草、钩藤、葛根等,针对久病不愈者,可加入天麻和白芥子,年老体虚者则需增加黄芪,气血虚弱者加大党参和黄芪用量,血瘀重者添加水蛭和穿山甲,痰浊壅盛者增加白芥子和天南星。另一方则以白附子、荆芥、防风、蝉蜕为主,根据症状不同调整药物,如胸肋胀满者加入香附和柴胡,气血虚弱者加大党参和黄芪,血瘀重者增加水蛭和穿山甲,痰浊壅盛者增加白芥子和天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