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窦州城外的汇合处,一条巨大的横石锁江,天生石坝形成的落差,形成了瀑布。石坝底部有一个窦洞,贯通坝上游河底,形成了罗旋般的大漩涡,这被称为罗窦洞。唐朝时,朝廷以罗窦洞的“窦”字为州名。实际上,罗和窦在岭南古俚僚语中,都表示洞的意思,如信宜土语中的地罗、水窦,分别指地洞和水洞。
2. 杨筠松是窦州人,他的父亲杨叔伟在隋朝时期早逝,他是何姑的遗腹子。
3. 传说中,杨筠松小时候就能预知晴雨。在他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怀着他又改嫁,不久后生下了他。有传说称,他出生时,小手中紧紧抓着一段脐带,被称为“柴金马鞭”。
4. 脐带是胎儿和胎盘之间的血管,通常被认为是污秽不洁的东西。接生婆轻轻挪开杨筠松的小手,取下脐带,点燃一把干稻草,将脐带烧成灰烬,然后将其倒入尿桶,泼在屋后的菜地上。然而几天后,菜地里竟然长出了一株不知名的小树,且逐渐长大。更神奇的是,树枝上有一朵花,四季常开不败。杨筠松每天都围着这株奇异的树玩耍。
5.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筠松对这朵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发现,当花朵绽放时,预示着天气将下雨。花朵开得越艳,雨就下得越大;小花则小雨,花朵紧闭则天气晴朗。杨筠松将这朵花称为“晴雨花”,通过花朵的开放程度来预测天气。
6. 在一次久旱后的某天,村民们抱怨天空不降雨水。杨筠松听后却说:“别急,马上就有雨了。”话音刚落,天空突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一场大雨立刻倾盆而下,大家都高兴地笑了,都说杨筠松是“圣旨口”。
7. 原来,杨筠松看到院子里的一株不知名树突然绽放出一朵花,就脱口而出说天要下雨了。
8. 然而,有一天,杨筠松和邻居小孩外出玩耍,忘记给家中的枣基黄牛喂草。当他想起该回家喂牛时,黄牛因饥饿难耐,已经挣脱了缰绳,将菜地的蔬菜吃光,那棵能以花预知天气的小树也被吃得只剩下树干。杨筠松看到这一幕,悲伤地大哭,并用那小树干鞭打黄牛。黄牛没有受伤,但周围的石头却被抽打得四处滚落,从此杨筠松再也不能预知天气的变化,却意外地得到了赶山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