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开始享用腊八粥,标志着对春节的期待,孩子们会兴奋地数着日子,期待新年的到来。
2. 腊月二十三:这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小年。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活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举行祭灶,一般民家是二十春带四日,水上人家则是二十五日。
3. 腊月二十四: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民间有“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的讲究,因此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特别是门前的对联,非常讲究,表达着敬意和祈梁迅福之情。
4. 腊月二十五:传统上认为,灶神上天汇报后,天帝玉皇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审查人间善恶,决定来年的祸福。因此,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祀,祈求来年的好运。
5. 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这几天有洗浴的传统,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福禄”的说法。
6.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天,也称为“小除夕”,人们会设宴款待,互相拜访,称为“别岁”。户外焚香,称为“天香”,通常持续三天。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语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春节的庆祝活动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现代,春节通常指农历正月初一,但庆祝活动至少持续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春节不仅是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尽可能地回家与亲人团聚,互相拜年,表达祝福。春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情感释放和心理诉求的重要时刻,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