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针对两种病理生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根据作用效果,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和DPP-4抑制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双胍类、TZDs和α-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DPP-4抑制剂增加GLP-1浓度以增强胰岛素分泌;双胍类减少肝葡萄糖输出;TZDs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
二、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应结合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当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对外源性降糖手段的依赖性增加,常需联合用药。
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双胍类药物的代表,主要通过减少肝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二甲双胍被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能有效降低HbA1c并减轻体重。单独使用时不引起低血糖,但与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需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禁忌症包括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
四、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1%~2%,但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体重增加是这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s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TZDs可降低HbA1c 1.0%~1.5%,不引起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常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和水肿。TZDs使用还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
六、格列奈类药物
格列奈类药物是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此类药物吸收快、起效快,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七、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此类药物可使HbA1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并可能有体重下降趋势。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八、DPP-4抑制剂
DPP-4抑制剂通过增加GLP-1水平降低血糖,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也不增加体重。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