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拙千丑,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极尽拙劣与丑陋之态的事物。它源自宋代禅师晓莹的著作《罗湖野录》,原句中提到黄龙禅师因鼻下无口,导致其见解模糊不清,因此被形容为“百拙千丑”。这一描述生动地反映了“百拙千丑”这一成语所承载的含义,即形容某物或某人的外貌、行为等极其拙劣、丑陋。
“百拙千丑”是一个联合式的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或物的外貌或行为极其拙劣、丑陋,无法用语言直接形容其具体形态,更多的是通过比喻和夸张来表达。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多用于形容那些外表或行为极其令人不悦的事物,以强调其丑陋的程度。
在现代汉语中,“百拙千丑”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行为的极度拙劣与丑陋,无论是描述人物形象还是物品特征,都能很好地传达出其丑陋的程度。它不仅体现了汉语成语的丰富性和形象性,也展示了古人对于丑陋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生动描绘能力。
成语“百拙千丑”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用于文学创作、日常交流等多种场景中。通过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表达某个事物的丑陋程度,还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举止,避免成为“百拙千丑”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