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消费者的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通常也越多。然而,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收入增加时,某些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而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可能会减少。经济学将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称为正常品,将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商品称为劣等品。
2.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如果增强,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量则会减少。消费者的偏好受到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3. 相关商品价格: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之相关的其他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变化。如果相关商品是替代品,如牛肉与猪肉,那么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与其替代品价格呈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该商品需求增加,价格下降则需求减少。如果相关商品是互补品,如汽车与汽油,那么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与其互补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该商品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需求增加。
4.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消费者如果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上升,会增加当前的需求;如果预期价格会下降,则会减少当前的需求。
5. 商品自身的价格:对于正常商品而言,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