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鲛鱼,学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一种体形狭长的鱼类,其头部和背部呈现蓝黑色。常见体长在25至50厘米之间,体重约在300至1000克。这种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海域有产出。它们的体侧有蓝色圆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和臀鳍之后带有角刺。夏季和秋季,马鲛鱼会结群进行远程洄游。这种鱼的刺较少,肉质丰富,脂肪含量高,与“雪菜”一同烹饪味道鲜美,也可制作成“熏鱼”或用盐腌制,是理想的下饭菜。
2. 红鳍笛鲷,又称Lutjanus erythopterus,在台湾被称作“赤鳍笛鲷”,常见俗称为红鱼或大红鱼。它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红鳍笛鲷的身体呈长椭圆形且略高,背缘呈弧状弯曲。两眼间隔平坦,前鳃盖缺刻不显著。它们的鳃耙数为21-22。上下颌两侧带有尖齿,外列齿较大;上颌前端有犬齿4颗;下颌前端则排列着疏松的圆锥状齿;锄骨齿带呈三角形,其后方没有突出部分;腭骨也带有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表覆盖着中等大小的栉鳞,颊部和鳃盖有多列鳞片;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大部分也被细鳞覆盖;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与体轴呈斜行排列。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没有明显深刻;臀鳍基底较短,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有XI个,软条有13-14个;臀鳍硬棘有III个,软条有8-9个;胸鳍较长,末端可达臀鳍起点;尾鳍呈叉形。体色为粉红色或红色,腹部颜色较浅,体侧无任何纵带;头部从背鳍起点至吻端有一条暗色斜带;幼鱼时期,尾柄上有鞍状斑,各鳍呈红色。
3. 飞鱼是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飞鱼科(Exocoetidae)下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因其“能飞”而闻名。尽管被称为飞鱼,它们并非真的飞翔,而是利用胸鳍像翅膀一样拍打水面进行滑翔。飞鱼的外形独特,胸鳍异常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它们的胸鳍很长,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就像织布的“长梭”。凭借流线型的优美体型,飞鱼能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们能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达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可达400多米。飞鱼的背部颜色与海水相近,常在水面活动。它们常常成群地在海上飞翔,形态像鲤鱼,鸟翼鱼身,头白嘴红,背部有青色纹理,通常在夜间飞行。
4. 鹦嘴鱼,学名Amphilophus,亦称鹦哥鱼或鹦嘴鱼,属于隆头鱼科。这种鱼因其色彩斑斓,嘴型类似鹦鹉嘴而得名。还有一种由美洲慈鲷雄红魔鬼鱼和紫红火口杂交培育成的淡水观赏鱼,因其体色鲜红,被称为血鹦鹉。鹦嘴鱼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域。与隆头鱼不同,鹦嘴鱼是大型鱼类。
5. 宝刀鱼,学名Chirocentrus dorab,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es)宝刀鱼科(Chirocentridae)的纯海水鱼。宝刀鱼是肉食性鱼类,会攻击并捕食其他鱼类,与其他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鲱类不同。它们的上下颌带有大型牙齿,用以捕捉并紧咬猎物。外观上与鲱科(Clupeidae)鱼类相似,体长形且银色,尾鳍呈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