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墙角处有两个形似哈密瓜的黄泥团,表面似乎被火烤得干枯,却不知为何物。出于好奇,我问奶奶,她却神秘兮兮地告诉我,里面是极其美味的食物。爷爷一边剥开泥壳准备蒸煮,一边给我讲述了“叫花鸡”的来历。原来,“叫花鸡”是那些穷苦百姓(或叫要饭的)偷来的鸡,因为没有锅子,他们就用泥巴包裹鸡,架火烧干泥巴,鸡也就熟了,这道菜因此登不了大雅之堂。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江南至常熟虞山脚下时,一个叫花子将自己认为的美食“叫花鸡”送给了他。当时乾隆又饿又累,自然觉得这鸡非常美味。吃完后,乾隆询问其名,叫花子干脆地说这鸡叫“叫花鸡”。乾隆对这道菜赞不绝口,从此“叫花鸡”一直流传至今。
爷爷还说,这种做法不仅能在野外简便快速地烹饪食物,还能够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我听着这些故事,对这种古老的烹饪方式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叫花鸡”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道菜的传说,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勤劳和生存智慧的传奇。每当我看到这形似哈密瓜的黄泥团,就会想起这段有趣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对祖先智慧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