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道轮回理论并非释迦牟尼最先提出。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概念,是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经历的六个主要的生命状态,即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鬼道和地狱道。这些状态是由众生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决定的,善业使人升天或生于人间,恶业则使人下堕至傍生、鬼或地狱道。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讲述了轮回的真实性和业力的果报原理,但他并非轮回概念的创造者。佛教认为,众生在六道中的流转是由往昔的业力所决定的,而释迦牟尼的教导强调了通过修行、积德和遵守戒律,可以摆脱轮回的束缚,达到涅槃的境界。
在每一生命状态中的业报享用完毕后,众生将再次投生,继续生死轮回。佛教特别强调人道是造业和受报的双重道,因为只有人道中的众生既有分辨善恶的能力,也有行动的自由意志。
释迦牟尼的教导中提到,人在生命结束时,会受到三种力量的牵引,影响其下一世的投生:随重,即根据此生善业与恶业的重量决定;随习,即根据个人习惯或习气决定;随念,即临终时的念头和心态将影响亡者的去向。
佛教不认同民间认为人死后即成鬼的说法。在佛教的视角中,鬼道只是六道之一,人死后的去向有六种可能,取决于其生前的业力。佛教鼓励人们在临终时保持正面的心态,通过助念和修福,以期亡者能够得到好的果报或往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