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屏障式3D技术,也称作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团队经过超过十年的研发而成功。这项技术与偏振式3D技术有相似之处,利用光屏障制造出垂直的条纹,这些条纹分割图像,使得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产生立体感。此技术的优势在于与现有LCD工艺的兼容性,因此在成本和量产方面有明显优势。然而,它也可能降低影像分辨率和亮度。
柱状透镜技术,又称为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3D技术,其亮点在于不会降低亮度。它是通过在液晶显示屏前添加一层柱状透镜,将图像的像素分成几个子像素,然后以不同方向投影,使得双眼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从而产生3D效果。由于柱状透镜不会遮挡背光,因此亮度得到保证。但这项技术在分辨率和制造方面仍面临挑战。
指向光源技术,由3M公司主导开发,使用两组LED和快速响应的LCD面板,通过排序方式轮流显示左右眼图像,产生视差,从而实现3D效果。3M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3D光学膜,实现了在手机、游戏机等设备上无需佩戴3D眼镜即可看到三维影像。
裸眼3D技术,例如美国PureDepth公司的MLD技术和国内欧亚宝龙的Bolod裸眼3D显示器,通过特殊的光栅结构在不使用专用眼镜的情况下呈现3D效果。尽管不是市场主流,但这些技术正在逐步成熟。
各种应用显示,光屏障式3D技术因较低的技术复杂度而市场应用广泛,而柱状透镜技术因其优越的显示效果和亮度保持能力,被视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商业化的裸眼3D显示器已经在一些场合得到展示,提供了沉浸式的3D体验。
总体而言,各种3D技术各有优劣,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形成,3D显示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商用展示、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家用市场,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