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第一章 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 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3. 回声: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
-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4. 怎样听见声音:
-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 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虚燃、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 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 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
5.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 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6. 超声波和次声波:
-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7.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 控制噪声:在生源处较弱、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8. 声音的利用:
- 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 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 光的传播
1.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 光的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取直线、限制视线、影的形成。
- 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3. 光速:
- 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 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4. 光的反射:
-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 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 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
6. 凸面镜和凹面镜:
-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
-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7. 光的折射: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 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8. 光的折射定律:
- 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9.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 生活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10. 光的色散:
-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11. 看不见的光:
-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2. 凸透镜、凹透镜: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3. 基本概念:
- 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 光心:透镜的几何中心。
- 焦点: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
-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4. 三条特殊光线:
- 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
- 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5. 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6.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 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得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 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7.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 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 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 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温度计:
-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 体温计: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4.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5.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