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在古语中,常被比喻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本,这成语“民以食为天”便源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这句谚语至少在秦末楚汉争霸的时代就已经出现。
至于“天”表示皇帝的说法,我并不认同,这在逻辑上实在是讲不通。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探讨古代人民对养生之道的重视。
提到养生,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这部被后世奉为医学圣典的书籍中,有这样一段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这段文字描绘了上古时期人们对养生的追求与探索。
黄帝问天师:“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岐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段对话揭示了上古时期人们养生的智慧和方法。
岐伯的回答中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调和身心。此外,还强调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养生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当时的人们,也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
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非常重视养生之道。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黄帝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讲究养生。而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将养生之道的历史推向了更加遥远的上古时代。
当然,这些故事和记载未必完全可信。但无论如何,它们至少说明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至少是上层贵族)已经非常重视养生之道。他们的养生之道是成熟而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养生之道的起源必定更早一些。
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养生之道的历史悠久。例如,古代有一种饮酒器皿“爵”,其上的小柱就是用来测量酒量的,以避免过量饮酒。这种设计无疑是养生之道的一种体现。在公元前1900-前16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青铜爵就已经具备这种柱的雏形。
然而,“爵”上的柱仅仅是养生之道的一个方面而已。古代的养生之道涵盖了饮食、起居、运动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人独特的养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