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一生充满传奇。他自幼被父亲逼迫学琴,很快展现出音乐天赋。13岁成为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担任管风琴师,18岁成为中提琴手。
2. 1792年,海顿见到贝多芬,决定收他为学生。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和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年至1800年,他除了教授钢琴,还埋头作曲。
3. 1800年4月,贝多芬举行作品音乐会,成功确立了自己作为作曲家的地位。然而,他的听力逐渐衰退,1802年,他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欲自杀,但最终克服危机,继续作曲。
4. 接下来的10余年,贝多芬经历了拿破仑称帝、数次失恋等生活和思想上的激烈动荡。尽管1819年他已完全失聪,仍以顽强毅力创作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反映动荡和矛盾冲突的作品。
5. 晚年贝多芬生活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他依然创作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巨匠,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6. 早期[波恩时期;1782-1792],贝多芬作品受到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为以后创作积累了素材。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他的作品戏剧性增强,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和功能得到完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个性。
7. 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转变,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丰富多样,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变奏曲、钢琴小品、进行曲等。
8.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期的作品。这首钢琴曲因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的赞美,被称为《月光曲》。实际上,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在第一次恋爱失败后,将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倾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