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模式主要包括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
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该理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其中替代性学习即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来源或许并不是教育,而是儿童在特定环境中的自由选择,是他们浸染在特定文化传统习俗的结果。德育并非是一个“外加”的过程,而是一个“引发”的过程。价值澄清法包括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即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能选择中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珍视阶段包括对选择感到满意、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包括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