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苏联首次在西伯利亚发现可燃冰气藏,并于1969年开始开发,持续14年后累计采气量达50.17亿立方米。美国紧随其后,自1969年起展开可燃冰调查,1998年将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计划至2015年进行商业开采。日本则在1992年开始关注可燃冰,如今已完成周边海域调查,钻探7口探井,圈定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样本。日本的目标是在2010年实现商业开采。
然而,深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诸多挑战。有学者指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0到20倍,一旦开采导致可燃冰破坏,将引发大量甲烷泄漏,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此外,陆缘海区开采难度大,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将引发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可燃冰实质上是深海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含甲烷冰。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三维网状体,将甲烷等气体分子纳入其中,形成水合甲烷。这些冰球一旦上升至海面,就会迅速分解。据国际地质勘探组织估算,地球深海中水合甲烷蕴藏量超过2.84×10^21立方米,是常规气体能源储存量的1000倍。可燃冰的潜在储量巨大。
为开发这一新能源,国际上成立了由19个国家参与的地层深处海洋地质取样研究联合机构。一艘装备先进的轮船从美国东海岸出发,配备7层船舱的先进实验设备,包括研究沉积层学、古人种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设备。这艘轮船由得克萨斯州A·M大学主管,多个科学基金会提供经济支持。
海底可燃冰的存在可能导致海床不稳定,引发大规模海底泥流,破坏海底管道和通讯电缆。地震断裂可能导致气体释放,形成易燃气泡,威胁过往船只和低空飞行的飞机。学者们认为,佛罗里达、百慕大群岛和波多黎各之间的百慕大三角区海域的神秘失踪事件可能与此有关。
尽管可燃冰具有开发应用前景,但其开采需谨慎。甲烷是一种高效的温室效应气体,不当开采将增强地球温室效应,导致永久冻土和两极冰山融化,加剧全球变暖。因此,安全合理地开发可燃冰,必须同时考虑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