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包括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这些舞蹈形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统称为“秧歌”。
在前,农村的秧歌表演既包含舞蹈也包含歌唱,因此被称为“唱秧歌”;而城镇的秧歌则仅限于舞蹈,称之为“扭秧歌”。
当时的秧歌队伍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每两人组成一组,其中一人扮演女性角色(“上装”或“包头的”),另一人扮演男性角色(“下装”或“斗丑的”),这种组合被称为“一副架”。四人一组则被称为“一棒鼓”。在队伍中,根据技艺水平,成员被分为“头棒鼓”、“二棒鼓”和“三棒鼓”等,每个角色都有固定的位置。
“头棒鼓”是队伍中技艺最高的人,负责引领整个表演;而“二棒鼓”和“三棒鼓”依次递减。此外,队伍的最前端还有“傻公子”或“拉衫的”,他独自一人,不搭配“上装”,佩戴文生巾,披斗蓬,手持折扇。队伍的最后是“老坐子”,同样由“上装”和“下装”组成,但“上装”扮演一个泼的老太太,手执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则扮演一个滑稽的老头,驼背,手持拐杖。
除了上述角色,队伍中还有扮演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角色。而队伍的规模则从二十几人到六七十人不等。
后,秧歌队伍进行了调整,去除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等传统角色,同时取消了男扮女装的表演形式。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现代的秧歌表演都仅限于舞蹈,不再包含歌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