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纳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异常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染色体数量的异常,即单体型和非整倍体。
2.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拥有22条常染色体加X或Y染色体,构成二倍体(2n)的染色体组。
3. 特纳氏综合征属于非整倍体的单体型,其特征是染色体数量的缺失,例如核型为45X的个体。
4. 这种疾病的个体染色体数量少于正常的二倍体,导致严重的基因缺失。
5. 例如,21号或22号染色体的缺失通常会导致胚胎期流产,但极少数存活下来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女性表型,伴有性腺发育不全。
6. 特纳氏综合征患者无法形成生殖细胞,且外生殖器发育不全,身材矮小,可能伴有颈蹼、肘外翻等畸形。
7. 非整倍体的形成主要源于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不分离,这可能发生在配子形成或早期胚胎发育阶段。
8.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不分离会导致超二倍体或亚二倍体的产生,而体细胞不分离则可能形成嵌合体。
9. 染色体丢失是指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单体未能正常分离,造成细胞缺失一条染色体,形成亚二倍体。
10. 这些染色体数量异常的情况揭示了特纳氏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对患者的发育和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
11. 特纳氏综合征在1938年由Turner首次描述,其典型临床特征包括身材矮小、颈蹼和幼儿型女性外生殖器。
12. 患者性腺为条索状,染色体缺失一个X染色体,既往称为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后因无Y染色体的性腺发育为卵巢,故改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13. 目前,特纳氏综合征仍多称为Turner综合征,是一种最常见的性发育异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