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兴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这个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起源于东胡族,并分布在中国北方。在北周灭亡之后,以鲜卑族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到了隋唐时期,鲜卑族已经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如今,鲜卑族已经与其他民族融合,成为了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个消失的古代民族。
关于鲜卑族的族名来历,《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以及《十六国春秋》等史书都记载鲜卑族名源于“依鲜卑山宽销晌,以山为号”。而《魏书》则记载为“大鲜卑山”。研究表明,鲜卑山可能是指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可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
关于“鲜卑”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鲜卑”是指胡人的带钩,这个带钩最初出自东胡,后来传入赵国等地。《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这里的“郭落”意味着兽类,“鲜卑”则表示吉祥或神圣,合在一起即为吉祥的兽带或神圣的兽带。东胡人会将鹿等吉祥兽类的形状铸入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意为吉祥兽带或神圣兽带。其他学者则认为“鲜卑”含有吉祥之意,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习惯,或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