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凸透镜的屈光度与其凸度成正比,即凸度越大,屈光度越高。这意味着对于近视患者,眼睛的近视度数越高,通常需要配戴的眼镜凸度也越大。
2. 眼睛的屈光系统类似于一可调整的凸透镜,能够调整其形态以适应不同的视距。即便在佩戴凹透镜时,眼睛仍然能够自我调节,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戴眼镜者能够适应眼镜,便是一个明证。
3. 普通眼镜与眼球是独立存在的,这使得眼镜的度数计算更为直观。本节讨论的眼镜影响主要关注于其对眼球屈光的影响,而关于角膜接触镜的效果,因为技术与原理在眼镜行业已非常成熟,故不展开讨论。
4. 在屈光学中,屈光度数为P1和P2的两个透镜组合,其屈光效果并非简单的P1+P2。同样,眼球与透镜组合的光路中,也可能出现P1+P2的情况,但这并非实际的屈光效果,而是一种简化的处理。由于眼睛能自我调整屈光度,这种简化是可行的。
5. 眼球具有很强的屈光力,静止时的屈光力约为+58.6D。对于戴眼镜的人来说,眼球到眼镜中心的距离大约在1.2至2.4厘米之间。在理论计算中,可以假定因佩戴近视眼镜而导致的眼球调节增加的调节力等于透镜的屈光度。
6. 误差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眼球的调节与形变同时发生,且调节会导致眼球前后径的变化。由于每个人的眼球前后径不同,K值并非常数,因此难以准确测量。此外,镜片到凸透镜光学中心的距离也是一个难以测量的变量,影响计算的准确性。
7. 当眼睛佩戴透镜时,眼镜首先抵消了眼球的调节不足。只要眼球的调节能力在正常范围内,理论上可以用来抵消透镜效果。
8. 尽管考虑了配镜误差、适应性等因素,理论仍然只是实践的一个近似。镜片到眼球光学中心的距离因人而异,无法用物理公式表示,在具体配镜时要具体分析。
9. 眼球被视为一个可调整的凸透镜,意味着当眼睛通过眼镜能看清目标时,眼球的屈光度数是确定的,因此可以利用屈光学理论进行计算。然而,当看目标的距离改变时,眼球的屈光度数也会变化。
10. 对于眼球与眼镜组成的屈光系统,通常视为由两个透镜组成的等效透镜组,透镜的度数可以相加减。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完全适用,但这种理论简化了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工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