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此外,马斯洛还提出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两种需求未被列入层次排列中,他认为它们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该理论讨论了需求层次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它探讨了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通常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主张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在实验室里。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些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四、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190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是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的创始人,他在50年代提出了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他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并将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为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取决于环境,因此,这个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
七、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理论,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全球500强企业 management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八、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使用认知行为理论,而ABC理论是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论。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来缓解不良情绪和行为。它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结合。
九、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十、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