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农民们不仅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还具备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断尝试提高耕作技术,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历代统治者通过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扶植小农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又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规模农业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下,农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有的农民拥有自有土地进行经营,有的则通过租入土地进行耕作,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小农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在小块土地上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容易走向贫富两极分化。尽管如此,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
小农经济的地位不可小觑。作为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然而,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也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缓慢和长期延续。尽管如此,小农经济依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