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通过这种安排使历月平均长度接近于朔望月。朔日作为每月第一天,即初一,由月亮黄经与太阳黄经相同时刻确定。
农历月份名称由“中气”决定,如“雨水”对应一月,“春分”对应二月,“谷雨”对应三月等。含“中气”的月份为普通月份,不含“中气”的月份则作为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依据回归年,但由于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多,比13个朔望月少,古代天文学家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即在19年中有12个平年,7个闰年。
为何采取十九年七闰?朔望月平均29.5306日,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通过渐进分数计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较为合适。七个闰月的安排也有讲究,自古以来人为规定,如秦代以前将闰月置于年末,汉初则置于九月之后。
为什么有的月份没有“中气”?节气与中气间隔平均30.4368日,而朔望月平均29.5306日,导致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最终一个月份可能只剩一个节气。
农历月的大小不固定,连续大月或小月出现,历年长短不一。节气和中气在农历中的日期不稳定,范围大。尽管如此,农历依然有一定的循环规律: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阳历日大致相同或相差一两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重复或相差一两天,闰月月份重复或相差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