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狍子,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保护地位已在中国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狍子被纳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一名录于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标志着狍子保护工作的正式实施。此外,狍子也出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为低危(LC)等级,表明其种群状况相对稳定。
狍子的生活习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食性:狍子主要以灌木的嫩枝、芽、树叶以及各种青草为食,还会吃小浆果、蘑菇等。春天,它们会像鹿一样寻找盐碱地以摄取必需的矿物质。
2. 寿命:狍子在野生环境中的平均寿命为10-12年,但在适宜的环境下,最长寿命可以达到17年。狍子的角每年11-12月脱落,2-3月生长新茸,4-5月角再次长成。
狍子通常由母狍和它们的后代组成家族群,这些群体大小通常在3-5只之间,它们在晨昏时分活动,以草、蕈、浆果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