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中医认为,月经过少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肾虚、血虚、血瘀和痰湿等。
肾虚型的患者,经量素少,或病后或反复流产后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淡黯质薄。常见腰酸膝软或足跟痛,头晕耳鸣,少寐多梦,阴中干涩等症状。治疗上,重在补肾养血调经,可用归肾丸等方剂。
血虚型患者的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是两天,经量涩少。经色淡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怔忡等症状。治疗上,养血调经是关键,可用滋血汤等方剂。
血瘀型的患者,经行涩少,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小瘀点,脉细或弦涩。治疗上,活血化瘀调经是关键,可用桃红四物汤等方剂。
痰湿型患者的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月经常后期或稀发。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细。治疗上,化痰燥湿,温肾健脾是关键,可用苍附导痰丸等方剂。
值得注意的是,月经过少可与月经周期异常并见,如月经先期量少或月经后期量少。如属口服避孕药或肌注避孕针而导致月经过少,则应停药,并可参照本病论治。
月经过少应从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等辨其虚实。一般经色淡、质稀、腹无胀痛者,为虚;经色紫黯、夹血块、腹痛者,为血瘀;经色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者,为痰湿。属于先天不足者,经水素少;后天损伤者,则经水逐渐减少。骤然经量减少者,则多为实证。
治疗上,虚证多,实证少。故治疗重在滋肾养血,充养天癸,使任通冲盛,血海满溢。即使是瘀滞或痰湿,慎不可过用攻破,以免重伤气血,使经血难复。
总之,月经过少需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促进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