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身体虚弱如何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27 22:42:52
文档

身体虚弱如何补

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若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可能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治疗虚弱,需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还能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
推荐度:
导读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若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可能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治疗虚弱,需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还能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为体虚,将慢性疾病的虚弱称为虚证,将其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中医理论讲求平衡,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此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若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可能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治疗虚弱,需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还能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补气虚食品包括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补血虚食品包括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

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补阴虚食品包括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

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补阳虚食品包括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

两虚之体有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

文档

身体虚弱如何补

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若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可能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治疗虚弱,需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还能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