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作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当太阳达到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即为白露节气。之所以称为“白露”,是因为阳气在夏至达到顶点后,阴气逐渐兴起,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因此得名。白露不仅象征着天气的转凉,更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到来。
俗语有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指处暑期间仍需每日洗澡,至白露时,不宜再裸露身体以防受凉。另一句俗语则提到:“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表示白露前后若有露水,则预示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时节的天气特征表现为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取代,冷空气开始活跃,暖空气退却,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此时,北方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一场秋雨往往能缓解旱情。但若冷空气与台风相遇,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农作物不利。
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则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而东南沿海尤其是华南沿海地区还可能遭遇热带天气系统带来的大暴雨。此外,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及初霜等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及华西地区的旱情如得不到缓解,可能导致夏秋连旱。西北、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严重秋旱不仅影响作物收成,还延误播种,影响来年收成。
伴随秋旱,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进入高发期,有时尽管植物表面未见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也会受到冻害,称为黑霜。白露时节的这些天气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状况,充分体现了节气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