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华人传统节气“惊蛰”如期而至,梧槽大伯公庙内热闹非凡。午后,人们纷纷前来祭白虎、打小人,庙堂内人潮涌动,秩序井然。男女老少,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手拿祭品,在3头白虎像前虔诚祭拜,三条长队缓缓移动,犹如三条人龙。
祭拜者个个“识礼”,在白虎像前跪下,点燃香烛,用猪油涂抹白虎的嘴,再喂食鸡蛋,口中念念有词:“好人近身,小人远离。”他们的熟练程度不亚于“拜神婆”或“拜神公”,甚至还能指导同伴如何祭拜。这一幕幕场景,展现了惊蛰这一传统节日在民间世代相传的生动画面。
惊蛰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到来。在这一天,蛰伏在泥土中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而广东传说中,白虎也在此时出没觅食。为了求平安,人们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的习俗便应运而生。
尽管时代变迁,祭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心中的信仰与习俗却得以延续。在梧槽大伯公庙,虽然鲜见打小人的年轻人,但老一辈的人们依然用拖鞋拍打纸人,以此祈求一年的平安与顺利。这种发泄行为,或许也能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惊蛰祭白虎、打小人的习俗在港台地区乃至马来西亚都颇为普遍。人们通过这一习俗寻求心安理得、消灾、保平安等。一位中文系的教授表示,在重大祭祀日子时,庙宇总是人山人海,这或许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恐惧与寄托。
一位40多岁的秘书朱丽表示,她已持续20多年在惊蛰祭白虎,希望工作顺心顺利。而一名首次祭白虎的男士则表示相信白虎能庇佑他和家人,祈求家人健康、工作顺利。
在赛阿威路的一家传统杂货店内,“广昆昌”自开店以来的68年间一直销售惊蛰祭白虎的祭品。老板娘三嫂回忆道,过去每年都能销售一两百份祭品。但随着老街坊的搬迁,购买祭祀用品的人也逐渐减少。尽管如此,三嫂依然坚持准备祭品,期待熟客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