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与儒家伦理名教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佛教通过寻找与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采用比附等手法,强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例如,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仁义五常”被比作“异号而一体”,反映了古代中国和印度思想家在维护人际关系方面的共同看法,以及人类社会所需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和行为准则。然而,佛教的“五戒”体现的是宗教伦理,而儒家的“五常”则服务于现实社会,两者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佛教的这种比附,实际上是通过肯定儒家纲常伦理,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联系起来,从而拓宽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其次,佛教在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儒家伦理。在译经过程中,佛教以儒家伦理为标准进行增删,例如去除父母子女平等的论述而加入“孝养父母”的内容。印度佛教虽有尊奉父母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然而,中国佛教徒却将其突出,甚至编造“伪经”来阐扬孝道,将“孝”视为儒佛共同崇奉的价值观,甚至认为佛教在尊奉孝道方面比儒道更为重视。这种调整不仅体现了佛教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最后,佛教与儒家在沟通不同点方面做出了努力,通过论证两者在社会教化功能上的相同点来强调“儒佛不二”或“儒佛互补”。两者都致力于社会教化,体现了“殊途而同归”的理念。这是中国佛教徒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也是其根本的信仰体系之一。在论证儒佛社会教化功能相同的同时,佛教还注重以慈悲仁爱等伦理原则来补充儒家的“爱有差等”等观念。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佛教特点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模式,对今天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