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性,在佛教哲学中,指的是事物固有的本质或本源。在《坛经》中,“性”字频繁出现,是经文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涵盖了法性和众生性两个方面。法性,指的是宇宙万法的本质;而众生性,则是指生命的本质和主宰。
2. 佛性,是众生本具的内在品质,是一种纯净无染的清净心,也是每个人的觉性、自性和智慧。禅宗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佛性,不仅是人类,动物和其他有情生命也都有佛性。《坛经》提到,真如本性或真如净性,指的是真实、纯净的本性。
3. 《坛经》中提到,“无住”是指心不执著于一定的对象,思想不受任何束缚,自由无碍。这是般若智慧的体现。《坛经》强调,如果众生能够证见自我本性,就能获得解脱,成就佛果。
4. 习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倾向。人们所说的天性、人性、男性和女性,都是由习性所形成的,而非生命真正的源头,也就是本性。真正的本性是空,没有形相。
5. 了知一真法界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具足一切。这是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只要我们不迷痴,不跟妄念跑,不着境逐物,就能恢复本性。
6. 本性即是佛性,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也就是佛性。但是,在人间这个五浊恶世,人们的本性常常被遮挡住,失去了本性,佛性就隐下去。善良的人容易闻到佛法,因为他们身上有佛之本性,拥有慈悲的心。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