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觉先以其独特的“薛腔”闻名,被誉为“万能老倌”,他是粤剧界的重要人物之一。马师曾创造了一种被称为“马腔”或“乞儿喉”的唱腔,为粤剧增添了不少色彩。白驹荣以其“白腔”著称,被誉为“小生王”。丑生悄廖侠怀创立了“廖腔”,而“金牌小武”桂友蔽则以“桂腔”闻名。这些流派的创立者均为粤剧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南部以及香港和澳门等地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弋阳腔和昆腔传入广东。在清代咸丰和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融入了“梆簧”(西皮、二簧)曲调,并结合高腔、昆腔和广东民间乐曲及时调,使用“戏棚官话”作为演出语言,并逐渐掺入了粤方言,这标志着粤剧的初步形成。
到了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开始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不断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且采用平喉演唱。2009年9月30日,粤剧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继昆剧之后的第二个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剧种,这一成就显示了粤剧艺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粤剧的黄金时期,当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其中包括被誉为“五大流派”和“四大名旦”的代表人物。五大流派指的是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马腔”、白驹荣的“白腔”、悄廖侠怀的“廖腔”和桂友蔽的“桂腔”。四大名旦指的是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和卫少芳。这些艺术家的才华和贡献使得粤剧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