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永通宝是始于日本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的货币,从1636年起大量铸造,并持续流通了240余年,直至德川幕府的终结。这种钱币在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并在明治初年仍然在使用。随着中日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宽永通宝逐渐流入中国,至今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现。
宽永通宝不仅是日本历史上铸造量最大、铸造期最长、版别最多的货币,也是流入中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对日本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并作为中日两国以及其他邻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关于宽永通宝的发展历程,1920年代,中国各省军阀滥铸铜元时,山东的钱价上涨,银价下跌。日本人利用这一机会盗铸中国铜元,并以低价出售给中国商人,再由中国商人运入内地,这成为当时各地发行虚价铜元的原因之一。1928年,山东就有大量铜元被运往日本。例如,每次开往日本的船只如泰山丸、日光丸等,每次装运的铜块重量可达三至四千块,每块约重七至八公斤。
到了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政府回收铜元,日本人再次大量收购。1936年12月,仅“胶海关”就从开往大连的日本轮船会宁丸上查出铜元三汽车。在1938年至1945年日伪政权期间,日本在占领区内大肆搜刮铜制品,通过各种手段几乎将民间积蓄的铜元和制钱掠夺一空。莱芜地区也曾是日本占领区,自然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来源:百度百科-宽永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