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康熙通宝是清代钱币,铸造于清圣祖康熙年间,时间跨度为1662年至1722年。
2. 该币种的直径大约在2.5-2.8厘米之间,重量约在3.8-5.5克。正面文字为“康熙通宝”,采用真书直读方式。
3. 康熙通宝根据背面文字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文钱,模仿“顺治四式”,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由户、工两部铸造;另一类是满汉文钱,模仿“顺治五式”。
4. 康熙通宝有小平钱和当十大钱两种规格。各省铸造的钱币均为小平钱,而折十大钱则由宝源局铸造,其特征为离郭隔轮,背满文宝源列穿左右。
5. 康熙通宝的币材多采用青白色铜锡合金,也有红铜和黄铜的省份铸造。在铸造过程中,宝源局的钱币制作精良,铜质金黄光亮。
6. “罗汉钱”是康熙通宝的一种异品,其与普通康熙通宝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熙”字的书写、点划形式以及大小上。罗汉钱个头较大,直径超过27.00毫米,且多数有削边的痕迹。
7. 罗汉钱之所以呈现金色,是因为在铸造时加入了锌元素,而非含有金成分。
8. 由于康熙通宝背面字样和种类众多,价格差异较大,从600元到20000元不等。而部分稀有珍品,其价值可达十万甚至上百万。
以上信息根据百度百科关于康熙通宝的资料整理而成,内容更新至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