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甲骨文的发现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具体是在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
2. 甲骨文的发现归功于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他在购买用于中药的龙骨时,注意到上面有看似文字的图案,从而断定这是一种古代文字,并认定它为殷商时期的遗物。
3.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个地点后来成为了甲骨文的批量出土地点,龟甲和兽骨上刻划的文字被人们命名为“甲骨文”,并由此催生了“甲骨学”这一学科。
4. 甲骨文是商代(大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大多属于当时王公贵族的占卜记录,因此也被称为“卜辞”或“占卜文字”。
5. 甲骨文的内容除了少数记事外,大多为占卜记载。由于这些文字是在河南省安阳县被发现的,因此又被称为“殷墟文字”。
6.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在小屯村的洹河南岸,村人在耕作时偶然发现了刻有难以辨认文句的龟甲兽骨碎片。这些碎片最初被当作药材“龙骨”出售给药店。
7. 王懿荣是第一位认识到甲骨文重要性的学者。他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后续的学者如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等人对甲骨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搜集和研究,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这一古老文字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