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与现代的锅类似,主要用于煮或盛放鱼类、羊肉和猪肉等。鼎的常见造型为圆腹、两耳和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如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在中国古代,鼎是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传说夏禹收集九个州的金属在荆山铸造九鼎,以象征九州,并在鼎上刻上各种鬼怪图形,提醒人们防范。自夏禹铸造九鼎的故事流传以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象征国家和权力。例如,国都迁移被称为“定鼎”。
2. 鬲:与鼎形状相似,具有侈口和三空足。主要用于煮饭,空足有助于炊煮和加热。
3. 甗:相当于现代的蒸锅。分为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种类型。甗由上部的甑和下部的鬲组成,甑放置食物,鬲盛水。若甑和鬲铸为一体,则称为合体甗,中间有一铜片称为箄,上面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4. 匕:相当于现代的汤匙或调羹,是古代用于取食物的器具。匕从形状上分为尖形体和椭圆体,从柄上分为曲柄和直柄。
5. 簋:相当于现代的碗,用于盛饭。常见的簋为圆腹、侈口和圈足。
6. 簠:与簋的作用相同,也用于盛食物。簠为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盖与器身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是两个相同的器皿。
7. 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盨为椭圆形,敛口,腹侧有耳,圈足,上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钮或圈足。
8. 敦: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由鼎演变而来,形状类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敦的上下内外皆为圆形,盖与器体合为球体或卵圆体,两环耳、三短足,盖也可反过来使用。
9. 豆:古代的食肉器和菹醢器。豆的上部为盘腹,早期浅,春秋后变深,下有长柄和圈足,有的有盖。
10. 卣:盛酒的器皿之一。基本形状为椭圆体、深腹、圈足,上有盖,盖有钮,形状似壶但有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鸟兽形的。
11. 尊:盛酒器,常见形制为侈口、鼓腹圜底、圈足,形似觚,但中部更肥硕,口部也更大。尊分为觚形尊、有肩大口尊和鸟兽尊三类。
12. 觥:也称兕觥,是古代的盛酒或饮酒器。觥体为椭圆形或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前有宽流,后有鋬手,盖多作兽首形或长鼻象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