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两字的由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27 14:48:05
文档

“中国”两字的由来

2.真正指代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已经广泛使用。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北学于中国”,以及《庄子·田子方》中的“中国之君子”等,都表明上古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后世所说的“中原”,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3.“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出现在周朝以后。《礼记·王制》中提到“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这里的“中国”是与蛮、夷、戎、狄相对的概念。4.《公羊传·禧公四年》中提到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说明春秋时期,“中国”的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推荐度:
导读2.真正指代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已经广泛使用。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北学于中国”,以及《庄子·田子方》中的“中国之君子”等,都表明上古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后世所说的“中原”,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3.“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出现在周朝以后。《礼记·王制》中提到“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这里的“中国”是与蛮、夷、戎、狄相对的概念。4.《公羊传·禧公四年》中提到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说明春秋时期,“中国”的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1.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诗经》中,例如《大雅·民劳》中的“惠此中国”。然而,《诗经》中的“中国”实际上指的是“国中”,并不是指国家。
2. 真正指代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已经广泛使用。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北学于中国”,以及《庄子·田子方》中的“中国之君子”等,都表明上古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后世所说的“中原”,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3.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出现在周朝以后。《礼记·王制》中提到“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这里的“中国”是与蛮、夷、戎、狄相对的概念。
4. 《公羊传·禧公四年》中提到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说明春秋时期,“中国”的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5. 不能不提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中将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这一理念虽然理想化,但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
6. 夏、商时期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诸夏”文化圈。详情

文档

“中国”两字的由来

2.真正指代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已经广泛使用。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北学于中国”,以及《庄子·田子方》中的“中国之君子”等,都表明上古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后世所说的“中原”,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3.“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出现在周朝以后。《礼记·王制》中提到“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这里的“中国”是与蛮、夷、戎、狄相对的概念。4.《公羊传·禧公四年》中提到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说明春秋时期,“中国”的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