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息县,今日属于信阳市,历史悠久,早在商朝时期就得名息方国。西周时期,这里又被封为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楚文王灭掉息国,自此3000多年间,息县名称始终未变,这在中华历史上极为罕见。息国的消亡与当时美丽的息夫人有着密切关系。2005年,息夫人的传说被河南省信阳市和湖北省黄陂市同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的故事在史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息夫人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其他典籍如《吕氏春秋》、《史记》、《列女传》中也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息妫,一位出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淮阳)的贵族女性,嫁给了息国国君,被尊称为息夫人。她天生丽质,美貌动人,因此有“桃花夫人”的美誉。公元前684年,息妫在途径蔡国时,遭到蔡侯的无礼对待。息侯得知后,愤怒不已,于是联合楚国,设计灭亡了蔡国。蔡侯被俘后,息妫也被楚文王纳入后宫。
楚文王死后,息夫人的次子熊恽上位,成为楚成王。他的上位,离不开母亲的扶持。成王即位之初,叔子元摄政,他对息妫的美貌觊觎已久。然而,息妫以文王的未亡人自居,讽刺子元将原本用来操练的舞蹈用来行不轨之事,而不思为先王复仇。两年后,子元叛乱,被申公斗班所杀,这场争斗背后,息妫的手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民间传说中,息夫人被描绘为一个忠贞、道早顷德的女子。她擅长引经据典,文人们也因此对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文人墨客认为息夫人的故事是“祸水”的象征,而另一些则认为她是“节烈”的化身。这些争议,使得息夫人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产生了无数经典篇章。
在民间传说中,息夫人被塑造成一个既有情有义,又忧国忧民的贤后。她曾劝谏息侯富国强兵,堪称一位“贤妻”。而在楚文王逝后,她扶持幼子坐稳王位,成为春秋霸主,堪称国邦“良母”。因此,尽管有“祸水”之名,息夫人在主流文学价值观及民间传说中的声望极盛,息县也以出了这样一位美人而自傲,3000多年不改名。
如今,息县有许多以息夫人命名的道路和建筑,如息夫道、息夫人纪念馆等,以此来纪念这位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正视传统女性的价值,除了“祸水”“节烈”这些刻板印象,还有更多息夫人的精神内涵值得深入挖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