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结肠炎症性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感染,以及变态反应和理化因素等。根据病因的不同,结肠炎可分为特异性炎性病变和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特异性炎性病变包括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和伪膜性结肠炎等;而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则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严重时可出现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便等症状。患者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病程冗长,有并发结肠癌的危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治疗结肠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治疗原则包括尽早控制症状、促进缓解、维持治疗、防止复发以及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一般治疗方面,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对于进食,应选择高营养、易消化、低脂、低渣的食物。重症患者或伴有巨结肠、肠瘘等并发症的患者,可给予全肠外营养。
药物治疗方面,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SASP)、美沙拉嗪和奥沙拉嗪等可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糖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强的松龙等药物可抑制急性活动期炎症。对于长期依赖激素和硫唑嘌呤或有癌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在手术治疗方面,当药物治疗无法完全控制症状,或长期依赖激素和硫唑嘌呤,或有癌变高危因素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