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晷,古称“日规”,是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计时工具。它主要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晷面构成。晷针垂直穿过晷面中心,就像圭表中的标杆,因此也被称为“表”。晷面则安装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其与天赤道面平行。晷针的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晷面的正反两面分别划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照射到日晷上时,晷针的阴影会投向晷面,太阳从东向西移动时,晷针的阴影也相应地从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并非均匀分布,因此晷针阴影的移动类似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相当于钟表的表面,以此显示时间。
在清晨,晷针的阴影会指向晷面西端的卯时附近。随着太阳升高,晷针的阴影逐渐变短并向北移动。当太阳达到正南最高点时,晷针的阴影位于正北方向,指示出当地的正午时刻。午后,随着太阳西移,晷针的阴影向东方倾斜,依次指向未、申、酉等时辰。
值得注意的是,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位于天赤道北侧,晷针的阴影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位于天赤道南侧,晷针的阴影则投向晷面下方。因此,晷针的命名反映了这种现象。观察日晷时,了解不同时间段晷针阴影的位置至关重要。
上述内容提供了日晷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考相关网站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