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猫,这一憨态可掬的动物,是全球最可爱的物种之一。大熊猫,作为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国宝”和世界的宝贵遗产,其形象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象征,凸显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显示,野生大熊猫数量不足1600只,这一数据凸显了其濒危状态,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必要性。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圈养的大熊猫数量已达到548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这一物种在世界各地广为人知,但其发现历程却鲜为人知。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点位于四川省宝兴县,这一事件由一位法国传教士戴维在19世纪中叶首次公之于众,他也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宝兴县隶属于四川省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与多个县市相邻,距离成都约200公里。1862年2月,戴维从马赛出发,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作为巴黎天主教遣使会的传教士,戴维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法国科学院的通讯员,以及英国皇家动物学会的通讯员。在1868年第二次来华期间,戴维听一位教会学生描述了四川西部的奇异生物,穆坪这个地名第一次进入了他的视野,成为了他此行目的地之一。
带着对川西地区的好奇心,戴维于1869年1月抵达成都,并在当地主教处得知了穆坪地区的特有生物。尤其是被称为“白熊”的动物,很可能就是大熊猫。1869年2月22日,戴维一行前往穆坪,历经六天艰难跋涉后抵达目的地。尽管急于寻找“白熊”,戴维最初并未发现该物种。直到3月11日,在地主家中,他看到了一张黑白相间的兽皮,意识到这是一个未知的新物种。
戴维随即展开了寻找工作,并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于几天后捕获了一只幼年“白熊”。尽管这只熊猫在被捕获时已死亡,但其存在仍被视作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直到4月1日,一只成年的野生大熊猫被活捉,戴维终于得以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他兴奋地写道,这种动物无疑是科学上的新种。
遗憾的是,这只大熊猫在准备运往国外时因病去世。戴维将其制成标本,并在1870年的《自然科学年报》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出将其命名为“黑白熊”,并认为它应单独成一个新的分类。戴维被誉为“西方发现大熊猫第一人”,因其发现而声名鹊起,被誉为“大熊猫教父”。
近年来,宝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域,一直在不懈地保护这一物种。如今,在宝兴的山间公路和林区沟边,大熊猫的身影时常出现,它们的可爱模样常常萌倒众生,成为了自然界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