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贞观年间,科举考试主要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侧重于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记诵能力,旨在培养具备基本文化素养的人才。进士科则更为综合,包括策问、加试经史以及诗赋等,旨在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治理政事的才能。
明经科的设立,使得那些对儒家经典有深入了解的士子有机会进入仕途,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进士科的设立则更侧重于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鼓励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还要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方式,使得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使许多出身于普通家庭的知识分子和庶族地主得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参与政权的治理。他们“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通常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科举制度还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