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伤适用无过错原则,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而非工伤按人身损害由侵害人赔偿。工伤赔偿依据伤残等级,由工伤保险基金与用人单位按规定分别赔偿,工伤职工的待遇不受其本人过错的影响,法律依据主要来自《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人社部相关规章和文件以及最高法的相关司法解释和各地实施意见。
非工伤按人身损害赔偿,适用过错原则,受害人有过错的,会影响赔偿比例,依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等规定。职工因第三方侵权而被认定为工伤,在获得第三方的人身损害赔偿后,除了工伤医疗费用外,还可以享有其他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与非工伤的赔偿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工伤赔偿遵循无过错原则,只要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受伤,即使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或不当行为,用人单位仍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而非工伤的人身损害赔偿则遵循过错原则,即受害人的过错程度会影响赔偿金额。
工伤保险基金与用人单位按比例承担赔偿责任,这不仅减轻了用人单位的负担,也确保了工伤职工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此外,工伤职工还能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额外的福利。
非工伤的人身损害赔偿则更依赖于受害人的过错程度,侵害人需根据其过错程度进行赔偿,这可能导致赔偿金额的差异较大。因此,对于非工伤案件,受害人需证明侵害人的过错,才能获得相应的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职工可能因第三方侵权而被认定为工伤。这种情况下,职工不仅可以获得第三方的人身损害赔偿,还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是,工伤医疗费用通常不在工伤保险待遇范围内,这需要职工自行承担。
总的来说,工伤与非工伤的赔偿制度各有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工伤赔偿制度更注重公平和保障,而非工伤赔偿制度则更注重过错责任的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