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孩子白天表现得挺好,但一到晚上却变得烦躁不安,哭闹不止,这种情况被称为“夜啼郎”。这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通常,夜啼的原因有几种:
首先是生理性哭闹。比如,尿布湿了或者裹得太紧、饥饿、口渴、室内温度不合适、被褥太厚等,都会让婴儿感到不舒服。这时,父母只需及时消除这些不良刺激,孩子很快就会安静入睡。还有些孩子每到睡觉时就哭闹不止,这时父母若能耐心哄其睡觉,孩子很快就能安然入睡。
其次是环境不适应。有些孩子对自然环境不适应,白天睡觉而父母工作,晚上休息而父母则忙碌。若将孩子抱起和他玩,哭闹即止。对于这类孩子,可以使用一些镇静剂来调整休息和睡眠时间,必要时需请儿童保健医生提供指导。
再者,白天运动不足也会导致夜间哭闹不止。这些孩子白天应增加活动量,让其累了,晚上就能安静入睡。
午睡时间安排不当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孩子早晨起不来,到了午后2~3点才睡午觉,或者午睡时间过早,导致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没有人陪着玩就哭闹。这种情况下,早晨可以早些唤醒,午睡时间作适当调整,让孩子晚上有睡意,就能安稳地睡到天明。
最后,某些疾病也会影响孩子的夜间睡眠,需从原发疾病入手,积极防治。如患佝偻病的婴儿夜间常常烦躁不安,家长哄也无用。有的婴儿半夜会突然惊醒,哭闹不安,表情异常紧张,这可能是白天过于兴奋或受到刺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外,患蛲虫病的孩子,夜晚蛲虫会爬到肛门口产卵,引起皮肤奇痒,孩子也会烦躁不安,啼哭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