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秋晚期,吴国铸就了两件名剑:干将与莫邪,这些记载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墨子》中提到:“良剑期乎利,不期乎莫邪。”《荀子·性恶》中也记载:“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根据战国时期的文献,干将、莫邪应为铜剑。这也与考古出土的吴王诸樊、阖闾、夫差,以及越王勾践、盲姑等人的御用剑皆为铜剑的情况相符。
然而,干将、莫邪最终成为了人名,这背后是人们围绕名剑编撰出的民间传说。《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记载,干将是春秋晚期吴地的一位铸剑师,他的妻子名为莫邪。楚王下令他们精心铸剑,历经艰辛才铸成阴阳双剑,阳剑命名为干将,阴剑则名为莫邪。干将将阴剑献给楚王,却最终被杀。关于故事的结局,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加入了干将之子赤比复仇的情节。而干将、莫邪的剑则始终未能被找到,不知所踪。
干将、莫邪的传说在后世被广泛传播,甚至成为了铁剑的象征。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及唐代陆广微撰写的《吴地记》描述,干将、莫邪似乎更像是铁剑。铁剑的产生取代了铜剑,这种转变大概发生在汉代。因此,这些传说可能是在汉代形成的,当时铁剑非常流行,干将、莫邪的名字也成为了铁剑的代名词。
尽管干将、莫邪的剑从未被发现,但这些传说在后世深入人心,成为了吴越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英雄与复仇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流逝,干将、莫邪的名字成为了永恒的象征,让人们不断追寻着古代铸剑师的精湛技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