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短脚鹎,学名为Hypsipetes leucocephalus,是短脚鹎属中的一种鸟类,又被称为黑鹎、红嘴黑鹎、山白头、白头公、白头黑布鲁布鲁。这种鸟体长约为20厘米,其头颈部分的颜色会根据亚种的不同而变化,有的呈现黑色,有的则为白色(后者又被称为白头黑鹎),而全身的羽毛则保持黑色。它的嘴和脚均为红色。
黑短脚鹎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的长江以南各省份等地。它们通常栖息在海拔500至1000米的山区,多见于高大的乔木之上。这种鸟还会随着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和水平迁移。在冬季,可以看到数百只黑短脚鹎聚集在中国南方。
黑短脚鹎的模式产地是在马达加斯加,因此有时也被称作马岛短脚鹎或马岛黑鹎。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适应性强,不仅在亚洲地区有分布,在非洲也有发现。
黑短脚鹎的繁殖习性尚未完全明确,但据观察,它们通常在春季开始繁殖,巢筑于树洞或树杈间,每窝可产卵2-4枚。幼鸟孵化后,由双亲共同喂养。
作为一种常见的森林鸟类,黑短脚鹎在生态系统的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食虫性的,主要以昆虫、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对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黑短脚鹎的数量有所减少。因此,加强对这种鸟类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护黑短脚鹎及其栖息环境,确保它们的种群数量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