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美丽的乡村,有一条无名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两岸分布着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村民们根据水的深浅,在小溪里摆放一排二尺左右的间隔,让人们能够踩着这些石头过溪。这种独特的过溪方式被称为“搭石”。
刘章在文中回忆了家乡的生活,赞美了人们之间的美好情感。他描述了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稳后,重新摆放的情景;给对方让路时的谦让互助;背老人过搭石的温暖画面。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乡亲们的生活习惯,更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就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显。作者通过这些平凡的事物,引导读者发现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作者还提到,他曾在都市中看到人们挤公车、横过马路时的拥挤无序,这与家乡人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谦让互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对比让作者重新感受到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灵之美、情操之美,以及淳朴的乡风之美。这些美好的品质对现代人、现代都市的读者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刘章的描述中,搭石不仅仅是过溪的工具,更象征着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和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摆搭石”、“走搭石”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种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快乐。
通过《搭石》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更能从中领悟到人性的真善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身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