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已经有10年时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第一批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已经接近淘汰临界点。为了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和有效回收,工信部在1月2日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本)》。
《规范条件》对企业的布局与项目选址、技术装备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安全生产、人身健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它要求废旧蓄电池回收应满足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的要求,具备信息化溯源能力。企业应根据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的动力蓄电池拆卸、拆解及历史数据等技术信息,遵循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此外,《规范条件》还鼓励企业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管理体系,包括废旧动力蓄电池来源、主要参数(类型、容量、产品编码等)、拆解检测、综合利用、产品流向及废弃物处理措施等内容,建立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数据库,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水平。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庞大的报废电池量。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测算,2018年至2020年,我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至20万吨,2025年将达到35万吨的规模。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大规模报废的浪潮即将到来。
电池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电动车的发展是为了保护环境,但动力电池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电动车普遍使用的锂动力电池不含铅、镉等重金属,但其电解液中仍包括镍、钴、锰等重金属。如果回收处置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报废电池在回收、拆解、处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有起火爆炸、重金属污染、有机物废气排放等多种问题。
尽管工信部已经发布了有关报废电池的《规范条件》和《办法》,但目前理想化的"梯次利用"方法技术还不够成熟,而拆解回收利润也特别低,导致报废电池难以进行良好回收。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电池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