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一次闰年;每百年不闰,但每四百年又会闰年;每千年不闰,但每四千年又会闰年;每万年不闰,但每五十万年又会闰年。
公历中,闰年的判定遵循以下规律:四年一闰,但每百年不闰,每四百年再闰。简单来说,闰年的条件是:1. 如果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则是闰年。2. 如果年份能被400整除,则也是闰年。
这项规则由16世纪的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旨在使历法更加精确。举例来说,2100年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平年有365天,二月有28天;闰年有366天,二月有29天。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这一天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实际上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按照365天来计算平年,这样实际上每年都少算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累积下来,就少了近一天的时间。因此,每四年就设定一个闰年来补偿这一天,将这一天加在闰年的二月。
然而,按照这种方式计算,每四百年又会多出一天。因此,到了整百年时,如1900年,就不是闰年,以抵消多出的一天。但是,每四百年又设定一个闰年,因为按照这种方式,每四百年会少算5小时16分40秒,又接近一天的时间。
按照这个规律,2000年是闰年,但2100年不是闰年。同样,每四百年又闰年的规律实际上又少算了2小时53分20秒。经过八个四百年(即3200年),还要少算23小时6分40秒。因此,当公元年份是3200的倍数时,还要减去一个闰年(也就是说公元3200年、6400年都不是闰年)。这样交叉计算闰年,与地球公转的实际时间相比,误差就非常小了。